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归去来兮辞赏析:苏轼笔下的豁达与深情》

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

提到”归去来兮辞赏析”,就不得不说说苏轼这首《满庭芳·归去来兮》背后的故事。这首词写于1084年,当时被贬黄州五年的苏轼接到调令,要前往汝州任职。看似是升迁,实则仍是戴罪之身。朋友们为他送别时,他写下了这首饱含深情的作品。

“归去来兮”四字直接引用陶渊明的名句,但苏轼的处境比陶渊明更复杂。陶渊明可以潇洒归隐,而苏轼却连归隐的权利都没有。词中”吾归何处”的疑问,道出了他内心的迷茫与无奈。家在万里之外的四川,人生已过一半,这样的背景下,苏轼的感慨格外动人。

词作的情感脉络分析

在归去来兮辞赏析中,最打动人的是苏轼情感的变化。上阕开头满是悲凉:”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感叹年华老去、抱负难展。但很快笔锋一转,写到黄州生活:”儿童尽楚语吴歌”,孩子们已经会说当地方言,暗示这里已成为第二故乡。

更妙的是”山中友,鸡豚社酒”的描写。当地朋友用鸡豚社酒招待他,这种朴实的情谊让苏轼感到温暖。从最初的悲凉到融入当地的欣慰,这种情感转变正是苏轼人格魅力的体现。他不是一味地自怨自艾,而是在逆境中找到生活的乐趣。

苏轼的豁达灵魂境界

归去来兮辞赏析最精妙的部分,莫过于苏轼展现的豁达胸襟。下阕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一句,将离别的伤感转化为对未来的期待。即使前途未卜,他依然保持乐观,这种灵魂实在令人敬佩。

特别感人的是小编觉得处”时与晒渔蓑”的嘱托。请乡亲们时常晾晒他的蓑衣,暗示自己还会回来。这种深情中透着达观,正是苏轼最了不起的地方。他没有沉溺于悲伤,而是用温暖的方式表达不舍,同时保持对重逢的期待。

通过归去来兮辞赏析,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首离别词,更一个辉煌灵魂的诚实写照。苏轼将个人的悲欢离合与民族命运、百姓疾苦紧密相连,这种境界在古今文人中实属罕见。他的词作之因此能打动人心,正是由于其中饱含的真情实感和高尚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