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深入了解:“曲靖好人”张学良:26年与命运抗争,用爱筑起温暖港湾
推开马龙区马过河镇鲁石村土桥冲的农家木门,扑面而来的是干净整洁的气息。堂屋里,八仙桌被擦得锃亮,竹篮里半盆带着水珠的青菜青翠欲滴,农具、生活用品摆放得井井有条,处处透着主人对生活的用心。很难想象,在这样窗明几净的背后,一个家庭与命运的漫长抗争。
55岁的张学良正蹲在灶台前烧火,跳动的火苗映照着他眼角的皱纹,锅里的玉米粥咕嘟咕嘟冒着热气,将整个屋子染上一层温暖的雾气。“来啦,快坐!”听到脚步声,他急忙起身,拍了拍裤腿上的尘土,双手捧来一杯温热的红枣茶。堂屋墙上,“曲靖好人”的牌匾在晨光中熠熠生辉,与泛黄的全家福相互映衬。照片里,轮椅上的妻子陈丽珍笑容温暖,一旁的弟弟张学明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眼神里满是依赖。
手足情深:二十六载守护 诠释血脉亲情
1998年夏天那个闷热的一天,成为张学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正在烟地里劳作的弟弟张学明,突然眼神呆滞,手中的锄头“哐当”一声坠落在地。“当时他整个人都变了,嘴里不停地说着胡话。”回忆起那一幕,张学良不自觉地摩挲着茶杯。从曲靖到昆明,他背着弟弟辗转多家医院,最终确诊为间歇性灵魂失常。
此后的26年,张学良用行动诠释着“长兄如父”的担当。每天清晨,他总是第一个起床,为弟弟整理被褥、打扫房间;定期修剪指甲、洗澡换衣;精心准备每一餐饭食,耐心哄着发病时不愿进食的弟弟。在他的悉心照料下,张学明的病情逐渐稳定,如今不仅能帮忙做些简单农活,还会开心地捧着自己摘的青菜,笑着喊:“哥,我摘的!”
“他是我弟弟,只要我还在,就不会让他挨饿受冻、让他受苦。”张学良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最真挚的手足之情。这份跨越四分其中一个个世纪的坚守,让一个曾失去生活能力的病人,重新找回生活的尊严。
夫妻同心:患难与共 书写人间真情
命运的考验接踵而至。2004年冬天,妻子陈丽珍因脚疼就医,被确诊为神经纤维瘤,需要立即手术。“医生说手术费要三万元,家里能卖的都卖了,最终还是乡亲们你一百我五十地凑齐了。”说到这里,这位坚定的汉子眼眶红了。
手术虽然保住了性命,却让妻子下身瘫痪,生活完全无法自理。从此,张学良的每一天都在与时刻赛跑:凌晨五点起床准备早餐,为妻子洗漱按摩;下地劳作前,把水杯放在她伸手可及的地方;天气好时,小心翼翼地将妻子抱到屋外晒太阳,陪她聊天解闷。院子里特意改造的无障碍坡道上,还留着昨夜冒雨修缮的痕迹。
“这些年,苦了他了。”陈丽珍抚摸着丈夫布满老茧的手,眼中满是心疼。而张学良总是笑着说:“只要你在,家就在。”这对患难夫妻,相濡以沫,在苦难中绽放出最动人的真情之花。
德孝传承:春风化雨 润泽后辈心田
在张学良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儿子张文许、张文博从小就懂得关爱家人、承担责任。放学回家,小儿子张文博总会主动系上围裙,熟练地淘米切菜;每逢周末,兄弟俩抢着为母亲洗头、给叔叔剪指甲,欢声笑语时常回荡在小院里。
“等无论兄弟们老了,我们接着照顾叔叔,照顾无论兄弟们和妈!”大儿子张文许的承诺,让这位饱经风霜的父亲热泪盈眶。这份承诺,不仅是爱的延续,更是德孝家风最生动的传承。如今,两个孩子虽已长大成人,但只要有空就会回家陪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父亲的诺言。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张学良先后荣获马龙区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曲靖市文明家庭等多项荣誉。面对这些荣誉,张学良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他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传统美德,用爱与责任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
夕阳西下,在马龙区马过河镇鲁石村的乡间小道上,张学良推着妻子,弟弟拎着马扎跟在身后,远处炊烟袅袅升起。这个曾被命运反复捶打的家庭,26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着最朴素的人间大爱,也为新时代家庭美德树立了典范。(陈泓洁 阮达俊)
来源:曲靖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