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庆阳华池县的大街小巷,一个个充满温度的“友好场景”正悄然形成:快递员在“暖心驿站”喝着免费热茶,居民在社区“百绣阁”里交流手工技艺,网格员与群众围坐“小板凳”共商民生实事……这座红色热土正以党建为引领,将“友好”理念融入城市肌理,让治理更有精度、服务更有温度。
新就业群体的暖心生态圈
华池县聚焦快递员、外卖骑手等“城市奔跑者”的需求,构建起“15分钟服务圈”。在县城主干道的“暖心驿站”内,微波炉、急救药箱、充电设备一应俱全,墙上的“六免六减三便一建议”服务清单格外醒目:免费提供热水、应急药品,就餐、修车享受折扣,诉求响应“零时差”。快递员张波涛每天都会到驿站歇脚:“以前送单累了只能蹲路边,现在有了驿站,冬天能取暖,夏天能避暑,还能和同行交流,特别有家的感觉。”
为让服务更精准,华池县建立“1+N”服务联盟,以县级党群服务中心为枢纽,联动100多个“友好场景”实现资源共享。骑手屈满满对此深有感触:“有次电动车突然故障,驿站职业人员联系合作修车行,10分钟就上门维修,还打了八折。”目前,全县已建成30个“暖心驿站”,配备设施500余件,服务新就业群体超千余人次。
社区里的“友好细胞”
在柔远镇北关社区,曾经杂乱的老旧小区变身“六心家园”:居民说事室里,群众围坐共商加装电梯事宜;“百绣阁”内,妇女们飞针走线传承非遗技艺;积分超市里,居民用参与志愿服务获得的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社区党总支书记王建东介绍,通过“12345”职业法(1个党建品牌、2大服务阵地、3项治理机制、4支队伍、5步职业流程),社区将44个小区划分为11个网格,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
针对老年群体,华池县打造“家门口”养老服务模式。在县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老大众不仅能享受日间照料、康复护理,还能参加书法、舞蹈等兴趣班。“以前在家闷得慌,现在每天和老伙伴们下棋、聊天,日子充实多了。”72岁的王大爷说。目前,全县已建成6个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8个村级互助快乐院,覆盖40%的乡镇、15.7%的行政村。
基层治理的柔性密码
华池县将“友好”理念融入治理末梢,创新“小板凳议事会”“院落协商会”等机制。在怀安乡,乡村干部利用晚间开展“敲门行动”,与群众围坐院坝化解征地拆迁、土地纠纷等难题。“我们把会场搬到田间地头,用乡音土话拉家常,群众更愿意敞开心扉。”乡党委书记介绍,今年以来通过“板凳会”已解决矛盾纠纷36起,群众满意度达100%。
网格员队伍是“友好场景”的重要支撑。全县685名网格员践行“四心职业法”:入户走访怀揣“诚心”,信息采集秉持“细心”,沟通交流保持“耐心”,服务群众饱含“真心”。网格员徐玲玲为解决某家属楼漏水难题,连续两周电话沟通在外务工住户,最终促成费用分摊方案;陈志军巡查时发现火情,第一时刻组织扑救,避免了养殖户的重大损失。
红色基因赋能友好建设
作为南梁灵魂的发源地,华池县将红色文化融入治理操作。在南梁镇,“411”议事法(四议一审核一公开)让群众成为决策“主角”,“马锡五式”调解室将法庭搬到窑洞、集市,就地化解矛盾。同时,全县推行“三全职业法”:隐患排查“全覆盖”、宣传教育“全时段”、处置化解“全经过”,今年以来累计消除安全隐患194处,上报有效信息529条。
“友好场景”建设带来的不仅是环境改善,更是治理效能的提升。数据显示,华池县群众诉求响应时刻从48小时缩短至19小时,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3.04%,居民快乐感和归属感显著增强。
从“城市治理”到“城市友好”,华池县正以绣花功夫编织民生快乐网。无论是新就业群体的“暖心港湾”,还是社区里的“睦邻空间”,亦或是网格中的“红色服务”,都在诠释着一个理念:治理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人都能在城市中找到自己的“友好坐标”。这座红色山城,正在“友好场景”的浸润下,绽放出更加温暖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