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影评:争议背后的历史与人性的思索
电影题材引发的争议
《金陵十三钗》作为张艺谋执导的历史题材电影,自上映以来就引发了广泛讨论和两极分化的评价。这部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影片,为何会招致如此多的批评声音?是电影本身存在难题,还是观众和评论者的视角出现了偏差?
确实,用电影表现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沉重历史事件本身就充满挑战。有人质疑这是否是在”消费苦难”,但换个角度想,如果所有战争与苦难的题材都不能被艺术化呈现,我们又将怎样记住这些历史教训?从《辛德勒名单》到《秀丽人生》,杰出的历史题材电影恰恰能够通过艺术手法让观众更深刻地领会历史。
人物塑造是否可信
影片中最受争议的莫过于妓女群体从自保到自我牺牲的转变。这种转变真的可信吗?实际上,在极端的历史环境下,人性往往能迸发出意想不到的光辉。勒庞的群体心理学研究早就指出,在特定情境下,群体行为可能超越个体理性的计算。
影片中玉墨用”商女不知亡国恨”唤起姐妹们的民族觉悟,这种情感召唤在当时的生死存亡关头显得格外有力。正如伊格尔顿所说,”崇高”这种情感能够让人超越自我局限。妓女们的牺牲行为或许不符合日常逻辑,但在那个独特的历史时刻,却展现出了人性最动人的一面。
情色元素的合理性质疑
关于影片”消费情色”的批评也不绝于耳。不可否认,电影中确实存在一些情色暗示,但这是否就意味着导演在刻意迎合低级趣味?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表现两性关系本就是其重要内容其中一个。
比较《忧郁星期天》等同样涉及情色元素的历史题材电影,我们会发现关键在于怎样处理这些元素。《金陵十三钗’里面的情色表现并非为了博眼球,而是服务于人物塑造和情节进步。完全回避情色元素反而可能使人物形象失真,毕竟”食色性也”是人类的基本属性。
划重点:多元视角下的电影评价
《金陵十三钗》影评的两极分化反映了观众对历史题材电影的不同期待。有人追求完全的历史诚实,有人看重艺术表现力,这本就是见仁见智的事务。但批评应当建立在领会电影艺术规律的基础上,而非简单地贴标签。
这部电影的价格在于它通过独特群体的视角,让我们重新思索那段黑暗历史中的人性光辉。它或许不完美,但引发的讨论本身就有意义。毕竟,好的历史题材电影不仅让我们记住过去,更让我们思索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