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白《古朗月行》写了什么?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首《古朗月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经典之作。全诗通过孩子般的视角,描绘了月亮从圆满到残缺的变化经过,充满了童趣与神话色彩。想知道这首诗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这首千古名篇!
诗中,李白先用天真的口吻回忆童年看月亮的场景——把圆月当作”白玉盘”,又怀疑是神仙的”瑶台镜”。接着笔锋一转,引入月宫传说:仙人、桂树、捣药的白兔,再到蟾蜍食月导致月缺,最终抒发忧思之情。整首诗就像一部微缩的月亮童话,既有童真童趣,又暗含人生哲理。
二、逐句解析《古朗月行》的丰富意象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开篇就充满童趣!小时候不认识月亮,觉得它像个洁白闪亮的玉盘子。这不正是每个孩子都有过的天真想象吗?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看久了又产生新联想:这该不会是西王母梳妆用的神镜吧?怎么飞到天上去了呢?两句诗就勾勒出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这里化用月宫传说——古人认为月亮上有仙人,先露出双脚,接着是茂盛的桂树。李白把神话写得活灵活现!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月宫玉兔捣药的典故来了!但诗人调皮地发问:这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一下子拉近了神话与读者的距离。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转折出现!传说月食是蟾蜍在啃食月亮,皎洁的圆月变得残缺,夜色也暗淡了。
后六句则借后羿射日的典故,对比月亮被侵蚀的现状,抒发诗人对光明逝去的忧思,情感由欢快转为深沉。
三、《古朗月行》为何能流传千年?
这首《古朗月行全诗解释》到这里,相信你已经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了!李白用孩子般的眼睛观察月亮,又用诗人的笔触记录下月亮的”奇幻冒险”。
诗中既有”白玉盘””瑶台镜”这样生动的比喻,又有仙人、玉兔、蟾蜍等神话元素,更妙的是最终的情感升华——从天真烂漫到忧思感慨,就像人的成长经过。难怪连3-8岁的小朋友都能被这首诗吸引!
下次赏月时,不妨也学学李白:先把它想象成白玉盘,再找找月宫里的桂树和玉兔。说不定,你会有属于自己的《古朗月行》新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