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政治想法的演变始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这一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与广大民众的矛盾,其政治想法主要体现在农民起义、改良主义和资产阶级革命三个方面,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起义者,创立拜上帝会,发动革命战争,旨在废除封建地主占有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想法是资产阶级的平等、自在想法和民主共和觉悟,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从君主立宪制过渡到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主张走西方资本主义的进步道路,与之相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马列主义 想法为想法武器,以争取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为政治目标。
资本主义为什么不能救中国?
资本主义之因此不能救中国,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变法经过中依赖的皇帝没有实权,不敢发动群众,这体现了其软弱性和妥协性,历史证明,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改良派因其各自的局限性,无法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只有中国 才能救中国,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不能实现的缘故,是帝国主义时代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所决定的,时代和国情使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想法武器已经过时,时代和国情早就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格,国情给建立资产阶级、进步资本主义造成了比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更大的障碍。
洪仁玕《资政新篇》的读书笔记
《资政新篇》是洪仁玕撰写的一部重要文献,旨在探讨民族治理、社会改革和法制建设,下面内容是关于《资政新篇》的读书笔记:
1、《资政新篇》的主题是大规模进步资本主义,包括迅速兴办近代交通运输业、提倡机器生产、开矿、开厂、办银行等,洪仁玕将资本家和封建地主做了某种初步的区分,实际是要求用资本主义来代替封建剥削。
2、《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为全面的资本主义建设方案,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舆论监督和直接选举 官员,经济上鼓励进步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提倡保险事业,文化想法上反对迷信、提倡新式教育。
3、洪仁玕所主张的是由下而上的道路,可以称为以商带工,曾国藩在清朝政权下所走的道路是从上而下的道路,可以称为以政带工。
4、《资政新篇》是洪仁玕提出的一部重要文献,分为四部分内容,着重探讨了民族治理、社会改革和法制建设,他强调了用人察失和反对朋党的重要性,认为选拔贤能、防止 是立政之本。
5、《资政新篇》是清代洪仁玕撰政书,1859年刊行,洪仁玕向洪秀全提出了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民族的新方案——《资政新篇》,经洪秀全批准后,作为 的文书正式颁行,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文献。
6、《资政新篇》全文共分四部分:用人察失,严禁朋奸,洪仁玕认为,“治国必先立政”,“因时制宜,审势而行”,立政的关键,在于设法用人。
近代中国人民提出了哪些救国方案?结局怎样?
近代中国提出的救国方案主要包括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些方案最终都未能成功挽救民族的危局。
1、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没有实行。
2、农民阶级提出资产阶级治国方案《资政新篇》,结局没有执行。
3、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失败告终。
4、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之路,结局还是失败。
5、辛亥革命,走资本主义民主革命道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失败。
1、《资政新篇》的作者是洪仁玕,主要内容涉及社会经济改革和进步等方面。
2、《资政新篇》是由洪仁玕撰写的一部著作,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为全面的资本主义建设方案。
3、作者:洪仁玕,主要内容是:政治上强调“设法用人”。“设法”也即制定法律、制度,反对结党联盟,加强中央统一领导;提出了一些带有民主色彩的措施。
4、《资政新篇》是清代洪仁玕撰政书,1859年刊行,洪仁玕向洪秀全提出了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民族的新方案——《资政新篇》,经洪秀全批准后,作为 的文书正式颁行。
5、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篇》,核心作者:洪仁玕是清代的重要政治家和想法家,他撰写了《资政新篇》这一近代中国最早的一部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改革方案。
6、《资政新篇》全文共分四部分:用人察失,严禁朋奸,洪仁玕认为,“治国必先立政”,“因时制宜,审势而行”,立政的关键,在于设法用人。
比较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对民族出路探索的异和同,并谈从中得到的启示
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对民族的出路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方案。
1、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试图建立一个完全平均的制度,但由于领导阶层的局限性和内部矛盾,最终失败。
2、地主阶级的探索:戊戌变法,旨在通过进修和借鉴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实现民族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
3、资产阶级的探索: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试图走资本主义民主革命道路,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最终失败。
近代中国人对民族出路的探索和启示:地主阶级抵抗派(改革派)开启向西方进修的新思潮,为后续探索奠定基础,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的探索由于缺乏体系的学说指导和不适合当时国情,最终失败,从中得到的启示是,探索民族出路必须结合国情,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