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文学类书籍读后感开头该怎么写文学类书籍读后感文学类作品读后感作文

文学类书籍读后感

莫怨伯乐

——读《马说有感》

“世有伯乐,接着有千里马。”这是《马说》作者韩愈的见解。

“世有伯乐与千里马。”这是我的见解.

我认为千里马与伯乐是同时诞生的。由于在“伯乐”这个新名词出现前,没有所谓的千里马;而在“千里马”这个神奇的物种出现前,更没有所谓的伯乐。于是假设:某年某月,千里马与伯乐同时诞生并相遇相识。于是伯乐成就了千里马——名声远扬,千里马成就了伯乐——鉴马大家,皆大欢喜。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并非仅仅是伯乐在寻求千里马。寻找,是双方的事。

再谈谈当时的情势,韩愈所在的朝代唐朝是中国古代相对鼎盛的时期,人才济济、英雄辈出。不由生疑:为何韩愈不在其之列?为何马说中怨声四起?答案是坚持!是争取!“千里马”们是否为自己的命运争取机会?是否如毛遂般荐一下自己?没有,从来没有坚持!为了证明自己所谓的“志存高远”,就做“无病之呻吟”,郁郁而终;就隐居山林,不谙世事;就安于现状,全然忘却了自己是千里马,自己有能力更有责任去主宰这所有一切。没有,完全没有争取!只是偶尔清醒过来,满腹惆怅的跑出“马棚”呐喊几声“谁主沉浮!”而已。

既然如此,那就怨不得伯乐了。千里马不争取机会、不愿展示自己而直接导致他们的悲惨下场。纵然伯乐寻遍万水千山,踏破千百双铁鞋,终而只能坐在马棚边上叹息:为千里马悲哀,为自己悲哀。由于就是再有才能,如果自己早已放弃、早已屈服,那便无异于扶不起的阿斗。

这就引发我们深思。在愈加强烈的社会竞争中,怎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必须的才能以外,我们必须要进取、必须要自主、必须要坚定、必须要争取一切机会。如果甘于做个平凡人,那纵然有成万双手托举你,你仍然只是个平凡的人。振奋起来,抓住机会,真正能够拯救你的人只有你自己而已。至于伯乐,只是起辅助影响罢了。

因此,“神马”遭迫,莫怨伯乐。

给我1片人文类小说读后感

最近读了《柏拉图全集》之 第一篇“申辩篇”,感触颇多,在此谈谈在看了本篇之后我的一些见解。

在正式看“申辩篇”之前,也去翻看了本书的译者所写的序言,也是对柏拉图有了更深的了解,说点题外话,再看的经过中发现,原来英文中的academy(学院)源自柏拉图创建的Academus学园。

回到《柏拉图全集》之“申辩篇”,该篇属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主要是对苏格拉底的对话加以重现。在刚看到本篇题目是,就想到该篇应该与苏格拉底有关,果不其然,本篇是苏格拉底在接受审判的时候的言语,通篇并未出现柏拉图的见解。

“申辩篇”是苏格拉底在接受审判时,为自己辩护的对话集。在苏格拉底为自己辩护之前,他说“还是让神的梦想来决定吧,依照法律我现在必须为自己辩护。”这样看来,法律在当时希腊的社会中已然具备相当的权威,不见得那时法律已经深入人心,但连大哲学家都在说按照法律,那么法律在当时希腊的地位可见一斑。

苏格拉底以七十岁的高龄接受审判,丝毫让人感觉不到老年人因年迈而思考混乱,相反,他在法庭上思考缜密,言辞犀利,通过柏拉图以对话的形式再现出来,让我们不得不被苏格拉底的底蕴深深折服。那种理性的思索,精妙绝伦的言语,大无畏的灵魂,苏格拉底不愧是一代哲学大家。

回到正题,苏格拉底在接受审判是说自己四面树敌,马上就有一个难题浮现在我的脑海,为什么苏格拉底四面树敌?是品德不端?肯定不是这种缘故。看着看着我似乎有点明白了。苏格拉底喜欢盘问被人,不过这里的盘问应该是褒义的,我认为苏格拉底的盘问其实是他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苏格拉底找到诗人,政治家,甚至木匠,这些人都认为自己在本行业领域内是聪明的,然而在苏格拉底和他们探讨的经过中,苏格拉底接露出他们的不聪明之处,试想当一个人引以为傲的本领、技能,突然有一天有人对他说你只是个门外汉,并且提供出足够的证明,他肯定会恼羞成怒,认为自己受到了冒犯,从而怀恨在心。这就是我从人性的角度揣摩苏格拉底之因此四面树敌的缘故。

当然说苏格拉底蛊惑青年,我认为这很好解释了,由于苏格拉底教会了青年们去盘问,去探究自己搞不懂的物品,这无疑更让那些自满的人坐立不安,一个苏格拉底让他们丢掉了面子,那么一千个、一万个“苏格拉底”会让他们。。。。。。他们不敢想象。

但愿以上论述还能够解释清楚苏格拉底之因此四面树敌的缘故。我认为苏格拉底去盘问别人,有两个目的,一是追求真理,探究聪明,完善自我;一是为了帮助民众能够及时醒悟,不要自满,去思索。然而,就像苏格拉底所说的那样,“如果我能在可以说话的短暂时刻内消除你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错误印象,那简直是个奇迹。”,鉴于当时时代的局限性,苏格拉底所谓的传播神的旨意并不能实现。

以诗人梅勒托,职业家、政治家阿尼图斯,演说家吕孔为首的原告指控苏格拉底腐蚀青年,不信诸神。现在我们来看苏格拉底对此的辩护。

开头来说针对腐蚀青年这一指控,苏格拉底范文梅勒托谁能给青年们好的影响,最终得出重点拎出来说:法官,法庭听众,公民大众成员都能给青年们带来好的影响,唯有苏格拉底给青年们带来的是坏的影响。苏格拉底举了一个马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论断的荒谬性。整个人类都在对马进行改善,只有一个人对马施加坏的影响,当然很显然,只有真正的驯马师才能给马带来好的影响,大众只能伤害马。

顺带提一嘴,针对第二项指控“不信诸神”,苏格拉底也是层层深入,推断出自己也是相信诸神的。有人的活动但没有人,有马的活动却没有马,有音乐却没有乐师,这些很明显的不合逻辑的,最终苏格拉底反问“有人相信有超天然的活动但不相信超天然的人吗?”,接着他又说他自己相信有超天然的活动存在,那么就是说他也相信有超天然的人,也就是苏格拉底所谓的神。对苏格拉底不信诸神的指控此时不攻自破。

最终,苏格拉底阐明了自己的立场,我认为有一句话很能体现“你们知道我不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哪怕是要我死一百次。”。苏格拉底认为人就应该思索真理,注重灵魂的完善,只要他认为是正确的事,不管前方是悬崖峭壁,还是荆棘沼泽,他都会勇往直前,不会退缩,他认为因畏惧死亡而改变自己的立场,去妥协是可耻的。苏格拉底为了自己心中的“神”而不懈的坚持,至死不悔。

但第一次也是很粗略的看完本篇的时候,说实话自己一点感悟都没有,直到仔细地读了第二遍,才有了些许启发。在这儿我试图站在时代的角度,回复当时的场景,以解释我的疑惑。通过阅读本篇,我认为苏格拉底是个喜欢探究,善于思索的人,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完善自我,开导他人,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当时的民众并不能领会他的言行,然而经过时代的大浪淘沙,证明苏格拉底一个辉煌的哲学家。

用本篇中的一句话来作结束语,这句话也是法学和哲学的至理名言,“我们离开这里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么去活,然而无人知道谁的前程更快乐,只有神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