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雷雨》教学反思:如何让学生真正读懂曹禺的经典?

《雷雨》教学反思:怎样让学生真正读懂曹禺的经典?

从新版话剧看教学盲区

最近李六乙导演的新版《雷雨》引发热议,胡军出演周朴园、卢芳饰演蘩漪的阵容让人期待。但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版话剧恢复了1936年单行本中被删减的序幕和尾声——这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常犯的错误吗?有几许老师在讲解《雷雨》时,会特别强调这些”不重要”的部分?

小编认为‘雷雨》教学中,我们是否也像过去的导演一样,习性性地删减”不重要”内容?李六乙导演说要”回到曹禺,回到文学,回到戏剧本身”,这对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也是一种启示吗?当我们为了应试而简化文本时,是否已经背离了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初衷?

教学中的三个关键反思点

第一,是否忽略了文本完整性? 就像李六乙版话剧恢复了被删减的台词和场景,我们在教学中也需要还原完整的《雷雨》。曹禺曾说序幕和尾声”极其重要”,但我们讲解时往往一带而过。学生只记住了”乱伦””悲剧”等标签,却错过了作者精心设计的叙事框架。

第二,是否过分强调情节而忽视文学性? 李六乙提出”表演的文学性”,这对教学同样适用。我们常把《雷雨》当作故事来讲,却少有人引导学生体会曹禺语言的精妙——比如蘩漪那段著名的独白,有几许学生能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张力?

第三,是否给予学生足够的解读空间? 李六乙刻意隐去鲁贵形象,”希望观众自己去看,自己去品”。反观我们的课堂,是否给出了标准答案而剥夺了学生的思索权利?经典之因此为经典,正因它能引发多元解读。

让经典活在当代课堂中

新版《雷雨》将于明年开启巡演,而我们是否也该让《雷雨》教学”巡演”到新的高度?不妨借鉴导演的思路:

开门见山说,还原文本原貌,不因”考试不考”就略过重要部分。曹禺笔下”穿着旗袍””静慧”的侍萍,与我们印象中的”鲁妈”形象大相径庭——这些细节恰恰是领会人物的钥匙。

接下来要讲,创新教学技巧。可以让学生分组表演不同版本,比较删减前后的差异;或设计”如果你是导演”的讨论,激发批判性思考。就像卢芳说的,要追求”灵魂的表达”,而非简单复述情节。

最终,连接现实意义。《雷雨’里面的人性困境在今天依然存在。让学生思索:如果你是周萍,会怎么做?蘩漪的反抗在当代有何启示?这样的教学才能让90年前的经典真正”活”起来。

当我们反思《雷雨》教学时,核心不该是”怎样让学生记住考点”,而是”怎样让学生感受文学的力量”。毕竟,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填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对经典的敬畏与热爱,这才是最珍贵的教学成果。